我国农资行业发展新形势 -yb亚博全站首页

《中国化肥信息》
版面目录
中国化肥信息 2019/03/15

中国农资行业发展历程

中国有句话叫“民以食为天”。截至2017年12月底,中国人口数量13.9亿人。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统计,中国用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1%的人口,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这个成绩的取得与我国农资行业的发展和贡献是分不开的。中国农资行业从1949年建国以来走过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今天,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化肥和农药生产国和消费国。

近年来,社会舆论对化肥妖魔化宣传,人们普遍觉得不施用化肥的农产品才是好的农产品,这个看法是有失公正的。从历史上看,肥料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1800年,英国率先从工业炼焦中回收硫酸铵用作肥料;1908年,德国发明了现代合成氨工艺,实现了肥料的充足供应。历史上,氮肥领域有3位德国的科学家因为合成氨的发明、技术改进以及有关作用原理的发现而3次获得诺贝尔奖(1918年,德国化学家弗里茨·哈伯因为发明合成氨方法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1931年,卡尔·博施因为改进合成氨工艺获得诺贝尔化学奖;2007年度德国化学家格哈德·埃特尔因发现了哈伯—博施法合成氨的作用机理再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当前因化肥施用出现的环境问题,个人认为并不是肥料本身的错误,而是因为我们施用方法不科学。

回顾中国肥料行业的发展历程,总体来看,肥料行业经过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低浓度到高浓度、从供不应求到供过于求、从主要满足国内需求到走出国门的过程。其中经历了5个重点阶段:上世纪50年代的起步阶段、中小型氮肥厂发展阶段、80年代大型化肥厂建设阶段、上世纪90年代至2015年以来的快速发展阶段以及2015年后的供给侧改革阶段。

1952年,我国肥料产量为3.9万吨,1957年产量增长到15.1万吨。整个50年代,中国肥料工业较为落后,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当时中国仅有4家小型氮肥厂和4家小型过磷酸钙厂,产能与2017年相比相差1585倍。

1958年,中国著名化学家侯德榜发明具有中国特色的碳酸氢铵制造工艺。该技术于1962年在江苏丹阳投产,技术成熟后,催生了中国一大批中小型氮肥厂。到70年代,中国的小型氮肥厂有1500多家,中型氮肥厂有56家,形成了 “遍地开花”的发展模式,对中国粮食的生产和供应起到重要的作用。

80年代是中国大型化肥厂的建设阶段。1972年,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与中国签订的第一份商业协议里就包括向中国引入13套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合成氨装置。这13套大型合成氨装置除广州化肥厂外均在70年代投产,广州化肥厂于1982年10月投产。整个80年代,中国一共建设了28家大型肥料厂。

90年代之后,中国肥料工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1990年,中国氮肥产量超过苏联,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氮肥生产国。2005年,中国磷肥产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磷肥生产国。2015年,中国的尿素产量占世界的41%,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肥料生产国。

2015年以后,中国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化肥行业也着力于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产量有所下降,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上面主要讲述的是中国氮肥工业的发展情况。中国磷肥工业的发展与氮肥工业类似,经过半个世纪的摸索,从一开始的低浓度磷肥发展到后来高浓度磷肥和复合肥,产品品类不断丰富。钾肥工业方面,从1956年在青海察尔汗干盐湖找矿开始,直到本世纪初研发成功“反浮选冷结晶”工艺后,才开始大规模生产。

中国农药行业的发展道路和肥料行业有很多相似之处,在上世纪50年代主要依赖进口,只能自主生产极少数的农药品种。80年代,中国重点引进了一些国外先进的农药产品和新技术,投资建设了25项农药重点建设项目。90年代后,我国农药行业进入了一个发展壮大阶段。2008年以后,因为一些过保护期的专利集中释放,很多品种转移到了中国,中国农药产能大幅提升,从2006年的30万吨迅速扩张到2010年的120万吨。2017年,中国农药产量为294万吨。中国农药行业产能提升很快,但产能利用率一直只有一半,低于西方欧美国家80%的水平。

中国农机行业的发展历程与化肥、农药不同。上世纪50年代,人民公社是中国农村集体经济的组织形式,国家大规模发展农业机械化,农机总动力迅速增长,至1980年,农机总动力较1957年增长了70倍。1982年,中国农业的生产关系发生了变化,农民联产承包责任制成为了农村集体经济的组织形式,农机具的发展从原来主要由国家投入、集体投资转变为以农民个人投资为主,导致小型拖拉机及各种小型设备的销售增多。但是以农民个人投资为主,导致中国田间机械化程度发展比较缓慢。1994年后,随着“第三次农机化浪潮”到来,很多地方政府加大了对农机的支持。2004年后,在全国重点区域实行了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并将其写进了农业机械化促进法。

下面用一些数据,从几个方面再来回顾一下我国农资行业的发展情况。

1.产量大幅增加

首先是化肥行业。从产量上看,我国农用氮、磷、钾化肥产量从1952年的3.9万吨增加到2017年的6184万吨,增加了1585倍。

 化学原药产能1952年仅为0.2万吨, 2017年为294.1万吨,增长了1470倍。中国现在已是世界上最大的原药生产国。

农机装备总量快速增长。2017年中国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9.90亿千瓦,是1949年的1万倍,是1978年的8.42倍。农用大中型拖拉机、小型拖拉机等机型数量也在大幅增长。

2.消费量增长较大

随着化肥、农药产量的不断增长,中国化肥以及农药的施用量也大幅增长。2017年,中国农用化肥施用量为5859万吨,是1980年1269.4万吨的4.61倍;2015年农药使用量为178.3万吨,是1991年76.53万吨的2.33倍。

业界认为,中国粮食产量的一半来自于化肥。新中国成立前,中国一直采用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即利用作物秸秆、人畜粪便、绿肥等培肥地力,粮食产量长期处于较低水平。以小麦为例,中国从秦汉时期到清朝时期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小麦产量仅从53公斤提高到97公斤,发展进度缓慢。但从建国之后发展到现在,中国小麦平均亩产为350~400公斤,高产地区达到750公斤,单产提高非常大,与化肥的施用有密切的关系。此外,研究证明,20世纪80年代至今,不施用化肥的作物单产和施用化肥的作物单产相差55%~65%。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口总量由5.4亿增长至2015年的13.7亿,总量扩大了近2倍,而中国粮食产量由新中国成立初的11318万吨增长到2015年的62143.56万吨。粮食产量的增长主要不是依赖于耕地面积的扩大,而是单产的提高,肥料的作用可谓居功至伟。

3.进口减少,出口增加

中国从2007年开始由化肥进口国变为出口国,从1994年开始变为农药净出口国,农药出口量首次超过进口量,并且出口量已超过产能的一半。

4.肥料结构趋于合理,供给品种丰富

目前我国肥料供应结构更加合理,供给品种比较丰富。如上图所示,1980年时氮肥施用量占整个肥料施用量的74%。现在,氮、磷、钾的施用比例相对合理,氮肥施用仅占整体施用量的39%。而且有机肥、水溶肥、缓释肥等品种不断涌现。截至2018年5月20日,特种肥料企业共登记15361个产品,登记企业数量达4320家。

5.多方位、多层面的服务体系逐渐形成

从服务方面来看,多方位、多层面的服务体系也在逐渐形成。比如,行业内现在都非常重视配方施肥、精准施肥、统防统治、大田托管等等,很多农资企业从原来“一买一卖”的经营商发展为农业的综合服务商。

6.农资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形成多样化的发展模式

2017年中国肥料行业企业数量为2543个,利润总额为291.57亿元,与2007年相比,企业数量增加359家,利润总额增加80亿元。

在整个行业的发展过程中,农资企业也在不断地转型。从原来坐在家门口等着农民上门来买,到现在主动地向农民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从原来生产和流通泾渭分明,到现在上下游相互延伸;从化肥品种比较单一,到现在化肥品种丰富;从原来主要立足国内,到现在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农资企业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拓展摸索,寻找自己的发展方向。

7.农资行业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

近年来,农资企业使用信息管理软件、建设智能工厂等,带动整个行业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以安徽辉隆为例,其推动旗下复合肥厂开展质量追溯、智能仓储、智能物流等信息化建设,优化了管理水平、并增加了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中国农资行业发展新形势

当前中国农资行业的发展,面临着政策环境变化、供给侧形势变化以及需求侧变化等发展的新形势。

1.政策环境

从政策环境来说,中国农业发展战略关键词是“绿色”。农业绿色发展战略不光是政府对行业的要求,也成为行业自身、环境和农民的要求,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中国现代农业进入了一个高质量发展的阶段,从总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其关键点在于投入品的减量增效,彻底改变原来大水大肥、高效低能的生产方式。中国的化肥行业当前存在着施用量过高和施肥结构不平衡的问题,在此背景下,原农业部于2015年印发了《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和《到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其中重点提出了精、调、改、替等措施,包括推进精准施肥、调整使用结构、改进施肥方式和有机肥替代化肥等措施。2017年,农业农村部宣布我国化肥农药零增长目标提前完成。虽然这个目标完成了,但“减肥”政策依然在持续,化肥零增长乃至负增长仍是未来农资行业的重点政策导向。

另外,中国农资行业的优惠政策已相继取消。原先化肥和农药对国家来说都是战略物资,是优先保障的。但现在中国的化肥和农药产能极大丰富,优惠政策已基本取消。与此同时,行业的人力成本、仓储费用和财务费用却在不断增加,整个行业面临较大压力。

2.供给形势

供给侧方面,中国农资行业面临着环保政策趋严以及供给侧改革的政策要求。2015年,中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后,对化肥产业的影响较大,很多落后的产能被淘汰,供求不断地趋于平衡,产业结构不断地优化升级。

3.需求形势

当前,农资行业面临着消费升级的需求。这个需求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在发生变化,二是消费者的需求在不断变化。

农业经营主体的变化方面,原来企业主要面对一些散户,现在则更多地面对农场主,尤其是在全国各个重点区域,要为农民合作社制定专门的销售方案。数据表明2017年中国家庭农场有87万家,农民合作社193万家。面临不断增多的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也要求农资企业转型升级、创新服务,为服务对象提供耕种管收储等全方位的服务。

从种植结构来看,中国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近年来在不断下降,瓜果蔬菜的种植面积则呈上涨趋势。种植结构的变化将会减少传统肥料的消费,增加复合肥、钾肥和有机肥等新型肥料的需求。

总之,整个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变化都要求肥料企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在产品方面要对传统的肥料品种不断转型升级、对新型的肥料品种不断创新发展,专业化的服务队伍和服务体系不断培育壮大。同时,在信息化的浪潮下,农资行业也将受到包括京东、淘宝等网上直销、电子商务等经营方式的冲击。

4.国际环境新形势

此外,“一带一路”也为我国化肥行业带来了新机遇。2013年,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的伟大倡议。东盟国家由于地理位置的关系,与我国农资行业一直都有广泛的联系。其中农业大国,对化肥和农药的需求量较大,但受历史条件限制,不能自给自足,因此对先进的技术和装备有很大需求。中国经过近70年的发展,化肥和农药的生产技术非常成熟,产品质量优良。因此,中国与对化肥和农药需求量较大、且运输距离较近的东盟国家形成非常良好的匹配关系,共同打造双赢局面。

中国和东盟企业的合作不断深化,包括产能的合作、技术的交流以及农产品贸易等。

产能合作目前以钾肥项目为主。在中国农资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钾肥企业起到了排头兵的作用。如中农矿产资源勘探有限公司拥有老挝甘蒙省214.8平方公里的钾盐矿权,2009年3月取得了老挝东泰矿区35平方公里的“开采许可证”,成为中国在东南亚第一个获得开采权的大型钾盐矿项目,2013年全面实现了达标达产,成为当时中国16个海外钾肥项目中首家实现工业化量产的项目。开元集团于2011年在老挝建立钾肥厂,现已投产,产品销售到东南亚的很多国家,并有部分产品反哺国内。

在技术示范推广方面,如江苏华昌化工在马来西亚合资成立公司,在田间地头做农技推广活动,得到了当地农民的欢迎。金正大集团于2016年在泰国曼谷诗琳通公主农业示范园建立了金正大农业示范田。据了解,这一示范园是泰国皇室和泰国大学最重要的农业试验示范园之一,旨在为皇室与大学提供研究与试验示范,在示范成熟与效果显著后再向全国推广。金正大泰国农业示范园是金正大布局“全球万块示范田”的一部分,是金正大在全球各地区推广最新肥料、新技术,让当地农户认同,从而开拓市场与打开格局的最快方法。

    在农产品贸易方面,中国和东盟国家也取得了非常大的成绩。以广西省为例,其农产品进口量的三成来自东盟。中国和东盟之间,农业合作机遇很多,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农资行业的前景与种植结构变动、农产品需求及农民收入密切相关,因此农资行业应从单一卖产品向全方位解决农户问题转型。新技术、新产品、精准农业以及政策法规的变化都将驱动行业快速发展,满足客户需求布局一站式服务或许是农资行业未来发展的重要形式。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