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改气”被环境部紧急叫停!“气荒”不再?!
发布时间:2018-12-14 21:36:18
来源:中国农资传媒
急功近利,诞生在吹着暖风的办公室里的决策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项关乎亿万人民生活的工程刚入冬就陷入了混乱不堪的状态。供暖期气站基础设施未按时完工导致居民无法供暖、大规模的“煤改气”导致天然气价格疯涨气源不足、如此重要的大规模工程偏偏到了大雪临头才匆匆上马、拆了锅炉却盼不到天然气到来……这一切乱象的背后决策者考虑过数九寒天里老百姓的感受吗?
之所以如此匆忙地大搞煤改气,是因为2017年是《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第一阶段目标任务完成的一个时间节点,而当下时值收官阶段。自从国务院颁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后,各地纷纷提出相关对策,天然气被戴上了清洁能源的桂冠。许多地方“一哄而上”大规模推行“煤改气”,有的地方甚至强迫企业“煤改气”。
目前,大规模“煤改气”弊端已现,气源紧张、采暖设备安装不及时、基础设施不完善、配套资金落实不到位等现象屡屡发生。如此尴尬的局面暴露出一些地方在“煤改气”过程中,手段依然粗糙乃至粗暴。
中国科学院某教授认为,如果不顾我国国情和客观条件大规模推行“煤改气”,可能会带来很多问题。
可见,煤改气很大程度上是各地刷污染治理政绩的粗暴手段,急功近利之弊病可见一斑。至于老百姓是寒是暖,决策者身处在吹着暖风的办公室里是感知不到的。
问题的根本在于改革政策在制定和推进过程中存在制定前综合协调不够、具体落实又操之过急。要让一个煤炭为主力能源的国家彻底扭转原来的能源结构,是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的部门不仅是一个环保部,还有发改委、住建部、能源局等等,涉及的内容包括能源价格调整、基础设施改造等大量工作,很难在短时期内一蹴而就。
地方敷衍塞责,政策落实严重走样
在具体执行的过程中,很多地方张挂起各色各样的宣传条幅,有些宣传语一幅恫吓的口吻,烧煤卖煤就要“抓抓抓”。一些老百姓家里灶台被拆了,烟囱被堵上了,卖散煤的被拘留了。尤其可恶的是,执行中变本加厉,塞私货、一刀切,引得民怨沸腾。
当然,基层执行过程中的“盲目”有时又并不完全是主观恶意,在运动式的、限期执行完毕的压力下,在上级领导定任务、下指标,干不好就下台的威吓里,即使基层对改革对象的情况掌握要比上级更精准,基层依然没有任何良性执法的余地。
压力层层传导,指标层层加码。上面说30天,到了底下就要求20天、半个月搞定。政策执行的钢绳越绷越紧。最终的结果可想而知,改革变成半拉子,政府信誉权威受损害。
能源限制政策一刀切
业内人士指出,靠“禁煤”来治理大气污染行不通,试图用“煤改气”政策绕过去,也行不通。
既然燃煤是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只有啃下清洁煤技术这个硬骨头,采用清洁煤技术,改造火电厂,更新燃煤工业锅炉,实现煤炭的清洁利用,才是治理雾霾最有效的途径。清洁煤技术是当前世界各国解决环境问题的主导技术之一,也是国际上高技术竞争的一个重要领域。
全国政协委员、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在今年全国“两会”的提案中提出,应尽快出台国家标准,大力推广洁净煤技术。他建议国家能源局、环境保护部等主管部门尽快制定洁净煤技术行业标准,对各种洁净煤技术加以甄别和认证,并予以推广,改变目前各地一刀切的限煤政策。此外,还应该加大对洁净煤技术、专有装备、产业化示范项目的政策扶持。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就洁净煤技术、专有装备、产业化示范项目建立国家层面专项基金,并加大已有政策扶持力度。
“煤改气”后,雾霾治理成功了吗?
以北京市为例,北京市主城区的燃煤锅炉绝大多数已经改为燃气锅炉,但是,pm2.5雾霾严重污染不仅没有消除,还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原因就在于,“煤改气”大量增加排放的氮氧化物,加之汽车尾气排放的氮氧化物,是北京pm2.5雾霾日益严重的根本原因,而且有资料表明,北京空气中的氮氧化物已是二氧化硫的3倍。
雾霾天数不降反升的尴尬表明,北京的“煤改气”并不成功,并没有改善大气环境,尤其是没有减轻pm2.5造成的雾霾污染。实际上,把北京周围热电厂全部“煤改气”,产生的氮氧化物会更多,pm2.5也更多,会导致在错误的路上走得更远。
大气治理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但是要循序渐进、科学规划。尤其是地方落实环节,一旦陷入刷污染政绩、做指标的思维,最终所做的一切就是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有些时候,改革不差一个冬天,只差一句嘘寒问暖。决策机构的所有举措都是为了民生,为了让一部分人呼吸新鲜空气而让另一部分人受冻,这样的举措不是群众需要的。
今年的天然气是否会出现去年的告急现象?
小编查阅了2015年、2016年的数据发现,取暖季天然气需求大幅上升。其中,2015年11月、12月,2016年1月、2月的需求量,分别比淡季(2016年4~10月)需求量的平均数大约高出50亿立方米、150亿立方米、80亿立方米和70亿立方米。2017年因陷入了严重的气荒,数据的参考意义不大。
取暖季天然气需求增量主要为取暖的民生用气,在天然气保供序列中处于必保对象。
2017年全国完成了煤改气360多万户,2018年完成的煤改气也在300万户以上,那么,2018年天然气取暖季比淡季的增量一定大大高于2015年、2016年。这是需求端发生的变化。
再看供应端。今年1-9月,天然气的表观消费量比去年增加了16%以上,其中4-9月的平均表观消费量为225亿立方米/月。小编注意到,今年5月,西南的气头尿素企业就开始限产,而其他用气企业的限产力度甚至超过尿素企业。据传,限产的原因是增加天然气储备。这就产生了疑问:只要能增加供应,哪怕是进口,哪怕提高价格,也不会因为储气库注气而限气吧?在淡季的时候,因为注气就限气,是不是说明国内的天然气供应能力已达极限?小编认为,这种可能性很大,也就是说225亿立方米/月的天然气供应能力可能是今年在不动用储备的情况下的最大供应能力。
到了11月,北半球全面进入取暖季,全球天然气需求都会上升。这个时候,天然气进口量可能会只减不增。这样,后期的供应能力很难达到225亿立方米/月。
再来看储备。今年政府加大了天然气储备设施建设力度,加之前期就开始储气,不得不说,政府做了充分准备。很多人据此判断,今冬气荒程度低于去年,小编认为这完全是误判。天然气的存储设施建设主要以地下储气为主,建设周期很长,仅靠增加液化气存储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据国家发改委的数据,今冬的天然气储备量会达到160亿立方米。
现在来算一下今年12月的天然气平衡:2015年12月比淡季高出150亿立方米,加上近两年新增的煤改气,加上淡季的民生用气,加上进口的可能性下降,那么可以大致推断出,今年12月份天然气的常规供应量甚至有可能保民用都有困难。这个时候会动用储备来保证化肥生产吗?肯定不可能。
至于气头尿素企业什么时候停产,小编认为这不是计划性的,而是预案性的。即随着民生用气的变化,随时做出响应,而不是定时响应。不过,气头尿素的开工率非常有可能低于去年同期。
对尿素、复合肥等行情影响能有几何?
首先,政策保障措施频频出台,只为保障居民用气安全。受去年天然气告急现象的影响,在政策的强力推动下,天然气保供工作提前到了今年的4月份,三大石油公司的天然气供应量在计划中有所增加。
本月上旬,四川玖源、重庆建峰一化、云南云天化、四川美青、河南中原大化、甘肃刘化、四川美丰的气头尿素装置陆续停车检修,国内气头尿素企业开工率降至20%,几乎看齐2017年底到2018年初的“气荒”水平。
不过,目前下游市场需求不给力,限气停车等的促涨因素也已经被理性需求冲淡。